|
在如今的朋友圈,寻人、寻物、捐款捐物等求助信息屡见不鲜,不少人会“纷纷响应”,不断转发。但这些未经核实的消息都是真的吗?比如,在前不久朋友圈反复出现一则信息:xxx贫困小学急需衣物,请大家献上自己的爱心,地址xxx。最后地址上的学校因无法承受来自全国各地的废旧衣服,请求通过权威媒体来告知爱心网友,他们根本就没有发布过这些消息,也不需要这些衣服,让大家不要再捐了。爱心网友们的随意转发却给相关当事人增添麻烦,诸如此类的事件在朋友圈频繁发生,微信俨然变成“危信”。
那么朋友圈为何会大量出现这类虚假信息呢?据了解,微信拥有4.68亿月活跃用户,已成为国内媒体和信息传播的重点社交渠道之一。据腾讯最新的数据统计,每个用户每天在微信平台上平均阅读5.86篇文章,订阅号80%的阅读量来自朋友圈。微信用户看到了想要转发的文章,转发到朋友圈的数量占总数的61%,转发给好友占39%。如此巨大的转载量和阅读量吸引了不少骗子在朋友圈发布虚假信息。这些造谣者利用改号软件把一个号码“包装”为他所需要的任何一个号码,达到吸取电话费、诈骗、套取个人信息等目的。
要想发现朋友圈的爱心陷阱,就要了解这类信息的特点。一份关于“虚假信息”的《调查报告》显示65%的虚假信息跟三大主题有关,分别是“人身安全”、“食品安全”和“疾病养生”。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于通过激起人们的同情、怜悯、焦虑或恐惧,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。此类信息喜欢使用夸大的、绝对化的字眼。爱心陷阱有着伪装的外衣。比如寻人和寻物启示,既有时间、地点、还有当事人的具体特征以及近照等,更有联系人和电话,容易让人信以为真。
虚假求助信息在朋友圈里肆意转载,带来的危害是不容小觑的。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微信的用途,本是用于熟人间交流的网络社交平台,却悄然间演变成谣言的聚集地,稍有不慎转发,就可能成为虚假信息扩散的帮凶;当虚假求助信息泛滥成洪时,大家慢慢地对求助消息产生戒备之心,甚至碰到真实需要帮助的人们,也无动于衷。
笔者认为,作为大学生,在表达爱心的同时,也要谨慎不要掉入爱心陷阱。大学生要理性看待这类消息,练就“火眼金睛”,辨别信息的真伪,不要轻易转发;也可以借助微信的谣言举报功能,打击谣言者,还朋友圈一片蓝天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