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本帖最后由 laddy 于 2015-8-28 22:55 编辑
莆田中元节习俗:金粿 送纸 接公妈 祭祖 行孝 放水灯
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,民间认为这个节日是“鬼节”。中元节在莆田被称为“七月半”,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,过节从每年农历七月十一开始延续到七月十六。民俗专家称,中元节是莆田的一个重要民俗节日,过节礼仪在全省最有讲究。
据说中元节的风俗,是唐代从印度传入我国的。在旧时,每年中元节,莆仙戏(或莆仙木偶戏班)必演的传统剧目是《目连戏》(上本《傅天斗》36出、下本《目连救母》78 出,上下本《目连》共114出,据说能演出七天七夜)。考其来源,最早的当是佛经。即取材于《佛说盂兰盆经》和《佛说报恩奉公瓦经》《撰集缘经》《杂譬喻经》等佛经。
祭祖行孝 莆田中元节有讲究
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、民俗专家林成彬说,“七月半”,莆仙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,祭祖行孝是过节的主题。莆仙中元节与全国一样,也是以祭祖行孝和普度亡魂为主要目的。莆田中元节的祭祖习俗,民谣云:“初九初十,金水滴滴;十一十二,金粿尝味;十三十四,挑来挑去。”
林成彬告诉笔者,莆仙中元节前,每年农历七月十一和十二,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用糯米磨浆加“金水”,也就是碱水蒸成的粿,因为颜色金黄,所以称这种食物为“金粿”,这是中元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。金粿质嫩软粘,不能用刀切而用线割,蘸以蜂蜜、白糖,别有风味。
农历七月十三和十四,已出嫁的女子,如果娘家父母双亡,或一方亡故,要领夫婿携儿女回娘家哭奠“送纸”,称为“送头年纸”,祭品有果品及猪头、猪蹄、金粿、薄荷糕和纸箔。娘家收礼之后要回礼,一般要送红灯笼一对、碗十个、婴儿坐用的“车椅轿”等礼品,让女儿挑回家表示添丁幸福,生活甜美,所以叫“挑来挑去”。
农历七月十五为祭日,也称“接公妈”。这一天,无论是旅居海外的华人、华侨,还是在外省市工作的亲人,都要赶回家乡,全家相聚一堂,共祭祖先。中元节晚上,莆仙一些寺庙还举行普度和盂兰会,沿海民间也有用白纸折成各种花朵、船只,在中间点上蜡烛放漂水上的“放水灯”风俗。农历七月十六,各家举行“送公妈”,莆仙中元节也到此结束。
独特风俗急需传承保护
“莆田文献名邦,自古注重礼仪,现在不比以前,莆仙传统中元节过节方式早就被淡化。”林成彬清楚地记得,上世纪80年代,有一年中元节,他在莆田陈氏祠堂里看到,陈家的子孙在祭祖后,跪着接受族长对家规祖训的教育,族长介绍着先祖陈俊卿、陈瓒、陈文龙的事迹。
“以前都是聚族而居,人们很有家族观念,一般大家庭都要进厅堂,大家族则要进祠堂祭拜祖先,接受传统道德教育,七月半祭祖是件非常严肃和重要的事。现在随着城市发展,聚居方式被打破,家族亲戚多散居,亲情淡薄,家族观念缺失。”林成彬认为,这是导致中元节传统民俗淡化的主要原因。
莆田“七月半”民间禁忌
●父母健在,出嫁女儿及其女婿禁忌到娘家探亲。
●家里有老人的人家,不喜欢亲戚、朋友在“七月半”里串门。
●不要把两根筷子插在饭中央,这好比香插在香炉上,是祭拜的模式,会以为是你在招他来分享食物。
●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,传说中“水鬼”会找人当替死鬼,以便投胎。
●农历七月半阴气特别重,大人小孩都要早点回家。
|
|